肚子痛得要命! 當心是急性胰臟炎作祟

    在我們介紹過胰臟癌以及胰臟水泡之後,這次我們來介紹讓許多人發作起來痛不欲生的急性胰臟炎。胰臟炎是一種發炎反應造成的疾病,大多是因為胰臟外分泌腺細胞遭到破壞或是胰臟消化液分泌管阻塞壞死所導致的。

        急性胰臟炎通常以膽結石和飲酒過量為最常見的原因,另外還有三酸甘油酯過高、血鈣過高或是代謝異常、暴飲暴食以及藥物副作用都有可能造成胰臟發炎。

 

🔎急性胰臟炎的種類

  1. 組織細胞發炎腫脹型胰臟炎(Interstitial edematous pancreatitis)
  2. 壞死型胰臟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急性胰臟炎的主要症狀

 

上腹部疼痛:約有95%的胰臟發炎患者都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而其中約有一半會轉移至背部疼痛,且進食或是躺平的時候會讓痛感加劇。

發燒:大多會合併發燒,若伴隨膽管炎的話,可能還會有黃疸的狀況發生。

後腰可能會出現皮下藍紫斑(Grey Turner’s sign) 或是肚臍周圍可能會出現皮下青紫斑(Cullen’s sign)

噁心嘔吐

腹瀉

腹脹

少數人會出現腹水或是肋膜積水的症狀

 

 

        胰臟發炎通常會先安排抽血檢驗。急性胰臟炎發作的時候,胰臟會釋放大量的消化酵素進到血液之中,最常檢驗的叫做澱粉酶Amylase脂肪酶Lipase兩種酵素,另外還有發炎指數同樣也會升高。

之後可能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CT)檢查,來確定胰臟發炎的原因,以及評估胰臟受損程度。若有膽結石者,建議做膽囊切除手術,減少急性胰臟炎再發的機會。但若是總膽管結石造成的阻塞,則需接受逆行性內視鏡膽胰管攝影術(ERCP)取石處置。

(🔗認識ERCP以及了解膽結石手術相關問題https://reurl.cc/M8AqNn)

 

        無論是遠離胰臟癌、胰臟水泡(囊腫)或是其他胰臟疾病,想預防都必須從日常生活開始,讓我們來看看改善哪些生活習慣可以降低胰臟疾病與病變的發生機率吧!

 

🔎哪些食物會提高胰臟疾病的發生?

過量糖分攝取-過分的糖量攝取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而當胰臟細胞處在高糖環境的時候,容易引發DNA的損傷,造成致癌基因突變進而容易造成癌化,而且高糖的飲食習慣容易在胰臟內產生糖代謝異常,是引發胰臟組織病變的重要原因。

高脂肪飲食-許多疾病與高脂肪飲食脫離不了關係,而其與肥胖都是胰臟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抽菸習慣-許多項研究都指出,抽菸對胰臟疾病的發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指出,因抽菸而得到胰臟癌的風險是不抽菸者的2到3倍。

飲酒過量-膽結石和飲酒過量是胰臟發炎的兩大元兇,酒精本身就容易引發發炎反應,而酒精的過度攝取也會造成許多疾病的發生。此外,飲酒過量也是導致慢性胰臟炎甚至胰臟癌的高危險因子。

 

因此若有上述習慣者,還是建議從改變生活作息開始為健康踏出第一步。

 

🛎針對急性胰臟炎有關的問題,小編請到 佳齡生活健康中心內視鏡中心主任👨‍⚕-曾亮瑋醫師來替大家解答,記得點進圖片看看唷!

 

Q&A

醫師回答:急性胰臟炎80%都能完全痊癒恢復原狀,沒有什麼後遺症。但10-20%的病患可能會有一些胰臟炎造成的後遺症。比如說胰臟假囊腫、或是一些壞死性的積液在腹腔內,甚至形成夾膜(walled-off necrosis),這些都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

 

醫師回答:是有可能會的。常見會反覆發作變成慢性胰臟炎的急性胰臟炎,通常是因為喝酒引發,還有免疫性的胰臟炎,以及一些水泡造成的胰臟炎,還有不明原因或是基因突變而引起的胰臟炎。有些因為不能像膽結石或三酸甘油酯過高這類有很明確的誘發因子一樣可以控制或是治療,因此容易反覆發作變成慢性胰臟炎,也有一定風險變成胰臟癌。

 醫師回答:典型的胰臟炎會有上腹痛合併轉移到後背痛,再來是胰臟炎發作的時候會有厲害的發炎反應而常合併發燒,接著因為消化液分泌會受影響,所以飲食上對食物不易消化,尤其時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更是明顯,因此會造成腹瀉跟脂肪便的症狀,以及進食後疼痛加劇。

一般的胃痛雖然也跟飲食有關,但比較少有其他問題。且胃痛通常吃了控制胃酸的藥物就可以改善症狀,但胰臟炎的疼痛沒辦法,且痛感通常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