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有提到,鄭以勤醫師說如果是 腫瘤型瘜肉,因為有轉變成 大腸癌 的風險,所以一定要切除,避免癌變。現今對於大腸瘜肉以及早期癌治療,內視鏡的治療技術發展得很迅速,大幅降低了外科手術的必要性。手術後病患身上不會有任何傷口,縮短恢復期,對於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飲食也比較不會造成影響。
而透過內視鏡切除大腸瘜肉的常見手術有四種,分別是
1.切片夾夾除小瘜肉(biopsy)
2.套圈切除大瘜肉(polypectomy)
3.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
4.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EMR) ,是用電燒切除環的金屬套圈,套住扁平性瘜肉 ,將液體注射至病灶處黏膜下層,增加瘜肉與肌肉間的緩衝空間,最後用套圈抓取瘜肉範圍,並接通電流將瘜肉切下。
👉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ESD) ,首先會將液體注射至黏膜下層,使患部隆起,使瘜肉抬升,接著會用電刀從瘜肉外緣劃開黏膜,接著往下進入黏膜下層空間並剝離瘜肉,直到瘜肉被完整切下。ESD可以提供完整之整體病灶切除,對於病灶侵犯程度提供更詳細之病理判斷,且腫瘤復發率較低,可讓許多患者免於開刀之苦就能切除胃腸道早期腫瘤或是大型瘜肉。
🛎對於瘜肉切除手術相關還有術後觀察,小編當然也幫大家提問鄭以勤醫師了,記得點進圖片看看醫師怎麼說喔!!
Q&A
醫師回答:
遇到腫瘤性瘜肉會需要切除,如何選擇何種瘜肉切除手術,主要依據的標準是為了取得完整的檢體、以及瘜肉不同大小跟形狀選擇。
通常小於1公分的瘜肉可以用瘜肉切除術做切除,2公分以上的瘜肉會考慮EMR或ESD,3公分以上的大型瘜肉則建議用ESD。(還是要考慮瘜肉的型態,以及是否需要取得完整檢體等等)
醫師回答:大腸瘜肉切除手術主要的風險有兩個,出血以及腸道穿孔。
👉出血:機率大概5%-10%,大部分情況可以用止血夾關閉傷口,或是在術前使用含止血成分的注射液。因出血而需要轉外科手術的比率大約是1%-3%。
👉大腸穿孔:腸道被切破,可能引發腹膜炎,這是比較嚴重的感染,發生比率大概是5%-7%左右。若是小的穿孔可用止血夾關閉,而真的因為穿孔造成需要轉外科開刀的比率大概小於5%。
首先,做完 #大腸鏡 檢查後要問醫師三個問題:
☝️夠不夠乾淨? (確保腸道乾淨才能充分觀察及徹底檢查)
✌️有沒有做到底?(有沒有完成全大腸檢查)
👌有沒有瘜肉? 檢查當下有沒有處理?
而做完 #大腸鏡 以及 #瘜肉切除手術 返家後需要自我觀察:
上完大號後,若有如水龍頭般血流不止或血塊的情況,要跟醫院聯絡。
如果按壓腹部時候有疼痛,噁心嘔吐,要跟醫院聯絡確定有無併發症。
FACEBOOK: https://reurl.cc/Wr2XN9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